
文 | 静子
近日,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深夜蹲点广州南站,发现站外确有“黑车”司机招客、出租车“一口价”兜客等乱象,严重扰乱正常客运经营秩序。
广州市交通运输局作出回应,表示“严查广州南站非法营运车辆”。

非法营运危害大,乘坐“黑车”有风险。从记者调查看,在站外兜客的出租车司机报价基本高于市场价,约为网约车价格的1.5倍至2倍不等,且都需要拼车。
更重要的是,非法营运车辆大都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技术状况检测,有些甚至是报废车加以改装,安全系数极低。
重重陷阱防不胜防,旅客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得以有效保障?
治理非法营运车辆,“严堵”是社会共识。
一方面,增派调度人手。有关部门要在交通枢纽周边重点路段、点位开展驻点保障,尤其是加强深夜和凌晨时段道路客运秩序保障力度。
另一方面,科技助力执法。有关部门要综合运用大数据、人脸识别等手段对出租车营运行为开展非现场执法,建立重点车辆清单,逐一跟进查处。
治理非法营运车辆,“巧疏”是长远之计。
综观包括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在内多地进行的有益尝试:提前做好运力储备工作、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派单规则、适时延长公共交通的运营时间……
一系列价格公平合理、运行安全可靠的出行方式保障旅客返程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当优质的出行供给变得可及、多元时,一路旅途劳顿的人们又怎会投入“劣币”交易?
相信在堵疏结合、多措并举的全新治理方式下,饱受机动车非法营运这一顽瘴痼疾的客运站必将变得开阔通达。
【作者】 孙文静
南方评论